10月15日,住建部、发改委等九部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提出推动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等九大方面举措。该行动方案围绕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支撑,提出九大重点任务,包括智能化市政设施改造、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智慧住区建设、房屋安全管理、数字家庭推广、智能建造发展、CIM平台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搭建及保障措施完善,旨在全面提升城市韧性、治理能力与民生服务水平,推动到2027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 宜居城市总体要求》作为我国首部系统构建宜居城市评估框架的国家标准,从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治理与基础设施六大维度提出明确要求,旨在推动城市实现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协调与文化传承等目标。该标准通过统筹“软硬件”建设、强化协同治理与公众参与,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部署提供技术支撑,助力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中的失衡问题,迈向以人为本、软硬兼备的现代化城市新阶段。
慧筑云在2025东北水博会重点展示数字监管、企业数字化及AI技术三大解决方案,通过工程质量监督云平台、安全生产风控平台等数字化工具,推动水利工程项目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为行业智慧化转型提供科技支撑。
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在上海开幕,以“工程塑造绿色未来”为主题,汇聚全球工程界力量。大会聚焦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通过主论坛和平行论坛探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前沿领域。中国提出加强开放合作、前沿攻关、成果共享与协同治理四大方向,倡导共建全球工程科技伙伴关系,以科技创新应对全球挑战,推动世界迈向普惠包容、清洁美丽的未来。
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在上海召开,聚焦“工程塑造绿色未来”。会上发布的“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中,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入选,展现了我国在水资源调配与荒漠化治理领域的全球贡献。同时,七大工程能力工作坊从城市更新、智能建造到绿色能源等领域,以上海为窗口,向世界传递了以技术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解决方案,彰显了中国工程科技的引领力与实践力。
近期,中国各地加快推进“十四五”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陕西引汉济渭二期工程北干线隧洞贯通,助力水资源调配;广西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完善陆路和水运网络;深江高铁关键节点完成转体,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安装大型光伏发电系统,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升航空保障能力。这些工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华南地区首座供应LNG清洁能源的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在肇庆正式启用,集船舶清洁能源加注、污染物接收、船员生活服务及政务应急保障于一体,旨在推动西江经济带绿色航运发展,提升船舶服务能力与船员生活质量。
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布未来5至10年重点技术图谱,涵盖高品质建筑、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三大方向,共122项技术。通过隔声系统、建筑机器人、内涝防控等创新技术,系统性解决行业转型与城市发展问题,推动建筑业升级与城市宜居性提升。
东北首届水博会聚焦水利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慧筑云作为智能建造领军企业参展,重点展示数字监管、企业数字化及AI技术方案,并分享水利工程数字化管理实践,助力提升区域水安全保障与生态治理能力,为推动东北水利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近期,“一带一路”倡议在多国取得重要成果: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全线通车,大幅缩短贝尔格莱德至苏博蒂察的通行时间;圭亚那新德梅拉拉河大桥正式通车,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同时,“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持续扩大,覆盖33个国家及地区,并发布全球建筑遗产数字保护平台。这些项目彰显了“一带一路”在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国际合作与友谊、推动技术创新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积极贡献,为共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