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鄂州城东,吴楚大道北侧,42栋崭新住宅楼正拔节生长——这里是鄂州市沙塘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二期)。作为服务于亚洲最大货运机场花湖机场的配套民生工程,百万平方米的庞大体量承载着7132户居民的安居梦。而对承建方中建三局三公司而言,它更是一座淬炼城市更新能力的“实战熔炉”。当武汉加速推进城市功能升级与空间重构,沙塘项目的EPC模式探索、精益建造实践与民生共治理念,正为这座特大城市的更新之路提供可复制的方案。
鄂州沙塘项目现场施工实景
技术破壁
智能建造重塑百万方民生工程
在沙塘项目C地块11号楼顶部,一台总重仅为传统设备八分之一的“住宅造楼机”悄然顶升。这台自主研发的“空中工厂”,集成了数字孪生智能管控平台、多点位同步顶升系统与模块化挂架体系,将施工效率提升30%的同时,实现了风险预警自动化、工序穿插立体化。
科技赋能的背后,是“毫米级”的精益管控——
“铝”战屡胜:项目以全国调配的铝合金模板替代木模,13卡车零部件组成的精密系统,使厨卫反坎、门窗企口等细部结构一次浇筑成型,渗漏风险直降60%;
塔吊“空中芭蕾”:11台搭载防碰撞系统的塔吊以阶梯式高差布局,在BIM模型指挥下同步“长高”,创下42栋楼主体结构“零碰撞”施工纪录;
永临结合范式:临电系统与永久电网融合、施工防护栏杆转化为社区永久围栏,显著提升资源利用率,有效降低临时工程拆除及废弃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缩短建设周期。
技术的锋芒直指民生痛点。面对居民最关切的停车难题,项目团队通过增加地下室柱筋用量、优化设备房布局,“无中生有”腾出713个车位,使车位配比达1:1.2。当武汉面临老城区“见缝插针”式更新时,空间增效将成为破局关键。
民心所向
共建共治激活城市有机更新
“民生无小事,砂石亦有情”——项目经理王靖的这句话被刻在项目入口处。开工前,团队用一个月走访387户居民,收集70余项建议:增设电动车棚、扩大社区花园、优化绿化布局……这些诉求最终化作施工蓝图的修改印记。
一场“居民监工”试验就此展开:
样板间民主化:砌体、地坪、防水等工艺样板向业主开放,砼工小刘以“业主+工人”双重身份在自媒体直播质量细节,项目变身“网红盘”;
数据驱动的优化闭环:针对“样板与实际是否一致”的疑虑,团队公开施工进度数据,邀请业主扫码查看楼层实时影像;
功能注入社区基因:原设计中被忽略的充电桩、卫生站、社区活动中心,经居民提议后升级为覆盖全龄需求的“5分钟生活圈”。
在武汉的旧改实践中,产权复杂、诉求多元常使项目陷入僵局。沙塘项目的启示在于:城市更新不仅是物理空间再造,更是基层治理能力的升级。 将“用户思维”前置,让居民成为“产品经理”,方能破解“政府干、百姓看”的困局。
鄂州沙塘项目住宅造楼机应用
武汉启航
从“鄂州样板”到城市更新战略引擎
沙塘项目的意义远超单一工程——它已成为中建三局三公司进军城市更新的“技术母舰”与“人才摇篮”。当武汉加速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一样板正被赋予新的战略使命。
EPC总承包模式的“武汉化”升级:
全产业链整合:复制“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管控,在武汉青山老工业区改造中,同步推进历史建筑保护与智慧社区植入;
智能建造辐射网:以造楼机技术为核心,联合中信设计院等机构组建“城市更新技术联盟”,主编省级标准3项,专利转化率达80%;
风险控制沙盘:将拆迁协调、分包招采等难点转化为标准化流程,为武汉三旧改造提供可复制的“风险地图”。
项目的溢出效应已然显现:湖北省住建系统“安全生产月”观摩会在此召开,全国百余家单位前来“取经”,沙塘的永临结合技术、立体穿插工法正被大规模应用。
以人民为中心的更新辩证法
沙塘项目交付时,一位七旬老人抚摸新房墙壁感慨:“以前怕拆迁,现在盼拆迁!”——这句话揭示了城市更新的本质逻辑:空间重构只是载体,人的获得感才是内核。
从鄂州荒地上崛起的“民心工程”,到武汉城市更新的战略引擎,中建三局三公司以技术为刃、以民心为尺,在百万平方米的宏大叙事中书写了城市更新的“方法论”:
智能建造是筋骨,赋予旧空间新生力量;共建共治是血脉,让更新真正流淌民意;EPC模式是基因,重塑城市再生的底层逻辑。
当武汉按下城市更新“快进键”,沙塘经验如同一颗投入江城的“种子”,其孕育的不仅是建筑的高度,更是城市文明进步的温度与厚度。在人民城市的新坐标上,每一次对居住尊严的守护,都在为这座英雄之城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基因。
城市焕新的密码,终是写满“人”字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