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供了清晰 “路线图”,部署了包括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进各类更新改造等八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作为城市更新的先行示范者,深圳早在 2009 年便出台《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率先系统谋划推进城市更新;2020 年颁布《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为规划实施提供制度保障;《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更提出 “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激活流量,实现国土空间提质增效” 的集约发展目标。
在这一背景下,龙华区建泰城市更新项目作为深圳市首批 “工业上楼” 试点项目及市、区重大项目,备受瞩目。该项目位于大浪街道工业路与和平路交会处西南侧,总建筑面积约 42.18 万平方米,于 2023 年 3 月 15 日正式开工,总投资超 40 亿元,致力于打造龙华 “垂直工厂”。
理念创新:生态与智能融合的产业空间
项目秉持 “宜居宜业的生态产业花园 + 多维立体的智能生产园区” 理念,采用全生命周期空间设计,从生产制造到产品中试,充分考虑客货独立、吊装平台、三废处理等工业痛点问题。同时,在保留场地独特工业文脉的基础上,着力打造高标准、高聚集、高品质的智造园区。
绿色标杆:三星级标准引领低碳实践
建泰项目所有建筑均以绿色建筑三星级为设计目标,多维度践行低碳理念:
节能技术升级:采用先进节能技术与设备,最大程度降低能源消耗;优化建筑外墙,选用节能玻璃,降低空调和采光系统负荷,实现能源高效利用。
绿色材料应用:坚持从材料源头抓起,推动新型建材多维度创新。地下结构施工阶段,率先系统化应用流态固化土,打通 “生产 — 运输 — 浇筑” 全过程自主工艺链,提升作业效率的同时,减少弃土运输及扬尘、噪声污染。建筑外围护系统选用框架式玻璃幕墙体系,结合多腔体隔热结构与 Low - E 中空玻璃,使外围护整体节能性能提升超 20%。
施工工艺革新:施工能耗方面,部署智能无功补偿装置动态调整用电功率因数,降低无效电能损耗;地下空间采用光导纤维照明系统,替代传统照明,减少日间电力消耗。施工工艺上,采用消防永临结合,同步安装正式消防主管,降低临时消防投入;将传统施工场地与生态景观结合,提前进行室外回填、管网穿插,打造 “花园式工地”。
智慧建造:数智化赋能提质增效
项目从 “装备、平台、系统” 三个维度推动施工现场数智化升级:
智能装备应用:构建人机协同作业体系,引入抹灰机器人、涂料喷涂机器人、地坪研磨机器人、ALC 条板一体化协作机器人等,提升施工效率,减少人工投入、涂料浪费及作业粉尘,降低施工强度与误差风险。
智慧管理平台:搭建数据可视化平台,综合应用 “三维塔吊监控系统”、AI 视频识别系统、无人收验货系统、穿戴式定位设备等,实现施工状态实时感知、数据可视呈现、问题闭环管理。
无废工地:全周期固废资源化体系
项目以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为原则,构建全过程 “无废工地”:
过程分类管理:科学设置建筑垃圾分类投放点与临时中转站,配备移动式垃圾处理装备,对混凝土、金属、木方、砖瓦、包装材料等进行现场分类回收与初步处理,杜绝混合堆放与重复转运。
末端处置利用:推动流态固化土、钢筋余料、再生砖、再生木方等再生材料在工程中的替代应用,实现固废资源化利用率超 90%,有效控制扬尘、噪声、水体污染等环境影响。
建泰城市更新项目通过绿色建筑、智慧建造、无废理念的深度融合,不仅为 “工业上楼” 提供了创新范本,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城市更新行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未来将助力深圳构建更具韧性与竞争力的产业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