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超大城市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地下空间的深度开发如何成为破题关键?9月25日-26日,由同济大学、深圳大学、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第十二届国际地下空间开发大会(IFUS 2025)在上海成功召开。这场以“创新、韧性、智慧”为主题的高规格行业盛会,汇聚全球顶尖专家,共同为中国乃至全球城市的“地下未来”探寻新路径、凝聚新共识。
创新驱动:科技融合赋能地下空间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本届大会最鲜明的底色。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在视频致辞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地下空间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建造、智慧运维、绿色低碳技术,以提升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这一观点在主论坛的报告中得到了充分呼应。 大会主席、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院士关于“站城融合立体网络空间智慧运维”的分享,展现了通过智能化手段整合复杂城市功能的创新思路。法国水利科学院院士Isam Shahrour则向与会者描绘了人工智能如何深刻变革地下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建设与管理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国际视角。日本工程院院士陈光齐教授介绍的数值模拟与智能制造新范式,以及天津大学副校长郑刚对富水砂层隧道灾变控制技术的深度剖析,均体现了基础理论研究与前沿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创新活力。 同济大学副校长石振明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该校围绕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路径,依托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在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中取得的创新成果。他指出,大会主题与同济大学地下工程学科的创新发展路径完全一致。此外,现场的技术展示与专题论坛讨论中,智能建造、人工智能、BIM、新材料等成为高频词汇,也清晰勾勒出以科技创新提升地下空间开发能级的发展路径。
韧性支撑:构建安全可靠的城市地下生命线 面对气候变化、突发公共事件等不确定性挑战,提升城市韧性成为现代城市治理的核心议题。多位嘉宾强调,地下空间在构筑城市安全底线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和巨大潜力。 钱七虎特别强调,要强化韧性支撑,保障城市安全。他指出,应加快构建以地下空间为支撑的城市韧性体系,增强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能源危机的综合能力。这一观点与上海作为超大城市的实践需求高度契合。上海市住建委总工程师刘千伟在致辞中介绍,上海已建地下工程超4.37万个,总建筑面积近1.65亿平方米。未来,上海将重点开展地铁、隧道、管廊等地下生命线工程的关键技术研究,旨在显著提升城市的安全韧性。 来自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Wout Broere教授从国际视角分享了地下空间对于提升城市整体韧性的重要作用。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周迎新介绍的新加坡经验,也充分体现了通过前瞻性规划和精细化建设提升地下空间防灾抗灾能力的思路。在“未来城市地下道路创新发展”和“城市更新与基础设施建设”专题论坛中,长大隧道安全建造、复杂环境施工、既有建筑病害治理、防灾减灾技术等议题引发热烈讨论,反映了行业对工程全生命周期安全性与韧性的高度关注。上海城投集团总工程师叶源新结合漕宝路快速路新建工程等实践,阐述了如何“以人为本,打造安全韧性、绿色智慧的友好型城市地下空间”,让韧性这一宏大主题落在了具体的工程项目之中。 智慧引领:数字化勾勒地下空间精细治理新图景 智慧,不仅意味着技术的智能化,更代表着治理模式的变革。推动地下空间从“看不见”的灰色领域,转变为可感知、可分析、可调控的智慧城市地下基石,是大会传递出的强烈信号。 钱七虎提出,要突出智慧引领,提升治理效能,通过大数据、物联网、BIM等技术实现地下空间的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管理,推动地下协同发展。刘千伟也指出,未来地下空间将呈现“技术智能化”的特征,上海将致力于提升人工智能赋能地下空间发展的水平。叶源新则表示,上海城投将坚持科技赋能,积极推进地下空间全生命周期价值创造。 大会的研讨内容充分体现了这一趋势。主论坛上,众多报告涉及智慧运维、智能建造、建养一体数字化技术等。在“地下空间智能建造与绿色低碳”专题论坛中,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深入交流了人工智能与地下空间开发深度融合的最新成果。记者注意到,实现“智慧”的路径日益清晰:即通过全面的数字化建模和物联网感知,构建地下空间“数字孪生”,进而为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各环节的精准决策提供支持。同时,大会设立的研究生论坛上,年轻学子们在智能建造、环境优化等方向展示的创新研究,预示着智慧地下空间的未来拥有坚实的人才基础。 从顶尖院士的宏观擘画,到城市管理者的实践思考,再到一线工程师的技术分享和青年学子的创新活力……本届大会不仅是一次行业智慧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总动员,共同奏响了地下空间开发迈向“创新、韧性、智慧”新阶段的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