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定调!中国重新划分5大城市群,未来十年投资风向标
中央最新发布的《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彻底重塑了中国城市竞争格局,也打开了未来十年城市发展的“投资地图”。
8月1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这份文件被视为未来十多年中国城市发展的“全景路线图”和“投资指南”。
文件明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转向“稳定发展”,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这一历史性转变,标志着城市竞争迎来全新洗牌时刻。
《意见》提出了“一个形态+两大支撑”的发展思路:“城市群、都市圈”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而超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包括县城)则构成两大支撑端。
01 城市群战略升级:5大主力格局确立
根据《意见》,我国将形成“3+2+N”的城市群新格局。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将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
两大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则承担起引领区域发展的重任。这五大城市群成为国家战略的首选梯队,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
长三角城市群以全国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则坐拥香港、深圳、广州三大世界级城市,形成了“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刚跃居全球第一科技创新集群。
京津冀城市群依托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基础,正在打造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
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正在建设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长江中游城市群连接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把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经济圈串联起来,战略地位凸显。
02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都市圈成为新竞争单元
文件要求“稳妥有序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这意味着城市竞争从过去的中心城市单打独斗,转变为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抱团竞争”。
目前国家已批复17个国家级都市圈,涵盖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成都、重庆、郑州、沈阳等重点城市。根据国家都市圈发展报告2025,深圳都市圈被评为“标杆型”。
广州、南京、杭州都市圈为“领先型”,处于成熟阶段;青岛、厦漳泉、成都、武汉、西安、合肥等都市圈被评为“发展型”;福州等7个都市圈为成长型。
都市圈发展意味着同城化步伐加快。跨市通勤网络、产业协作园区、公共服务共享等将成为投资新热点。像广州与佛山、上海与苏州、深圳与东莞之间,每天都有大量跨城通勤人群,催生了交通、住房、消费等领域的巨大需求。
03 超大城市转型:从“做大”到“做强”
《意见》提出“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这些城市“按照国家批准明确的功能定位做强做精核心功能”。
这意味着北京、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会更聚焦核心功能。北京聚焦科技创新、上海主攻金融开放,跟这个相关的国家实验室、高端研发平台、跨境金融平台将会成为投资热点。
非核心功能疏解带来的产业承接地、协同基地建设,也有快速形成产能的机会。例如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带动了河北雄安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上海产业外溢,促进了苏州、嘉兴、南通等周边城市的产业升级。
特别值得留意的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像湖北襄阳、河南洛阳等,这些地方可能在“十五五”期间获得更多资源倾斜,成为新一轮发展的亮点。
04 中小城市崛起:不可忽视的“潜力股”
中小城市和县城也是不可忽视的“潜力股”。《意见》专门提出“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一些人口仍在快速流入的中小城市,比如浙江某些县城,一年能新增五六万人,学校、医院、公共服务设施需求极大,投资确定性非常高。
都市圈周边的县城,比如江苏昆山的花桥,正在对接上海产业外溢,配套厂房、人才公寓都是机会;就连收缩型城市,比如辽宁阜新搞风电、黑龙江伊春做生态旅游,虽然短期回报慢,但符合绿色转型大方向,具备长期价值。
文件还指出:“适时调整扩大经济规模大、人口增长快的县级市和特大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这意味经济强县、强镇有望迎来扩权,获得更多发展自主权。
05 城市更新:十万亿级市场迎来新机遇
《意见》将“推进城市更新”作为重要抓手,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持续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这标志着城市发展模式从“大拆大建”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一个十万亿级的市场正在开启。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通过功能置换、空间重构、生态修复等方式,实现城市空间的价值再造。
老旧小区改造、老旧厂房活化、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等领域,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特别是在五大城市群的核心区域,由于土地资源稀缺,城市更新成为释放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上海“一江一河”沿岸更新、广州永庆坊微改造、深圳城中村综合整治等案例表明,城市更新不仅能改善人居环境,还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意见》提出的“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政策,也是一大亮点。这意味着一些老旧小区可能走自主改造之路,小区业主将享受所有收益,自然也要承受所有风险和成本。若能顺利推进,一些地处中心城区的“老破小”有望迎来价值重估。
文件提出的两个阶段之变,冲击最为直接、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房地产。房地产狂飙突进的支撑不复存在,“功能适配+效率提升”的精准投资时代正在到来。判断一个城市项目是否值得投,关键要看它是否真正提升了城市的某种“能力”。
从城市群一体化项目到县城公共服务配套,每一项投资都需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才能在十万亿级的城市投资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释放重磅红利,面对中央政策“黄金期”,各地政府、国企平台及社会资本普遍遭遇“项目不会包装、资金不会组合、退出路径不清晰”三大堵点。为帮助各方抢抓政策红利、储备优质项目、打通投融资闭环,中建政研集团特于9月19-20日在北京市举办“城更红利如何变现——2026抢政策资金·储优质项目·解码城市更新投融资高质量发展实战研讨班”,特邀发改委等领导现场拆解中央资金申报要点、分享示范案例、对接国央企与金融机构资金需求,一站式解决“谋项目、争资金、落项目”全流程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