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行业:清单计价将全面取代定额?
一本厚度不足2厘米的新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正在撬动中国建筑业数十年固化的计价体系。2025年9月1日,这本编号为GB/T 50500—2024的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宣告了政府定价时代的终结。
今天,中国建筑业迎来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2024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GB/T 50500—2024)全面实施,已施行12年的2013版《清单计价规范》同时废止。
这项变革意味着持续数十年的政府定价模式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定价为核心、数据驱动为支撑的新型计价体系。
01 行业巨变:政府定价退出历史舞台
这场变革的种子早在五年前就已埋下。2020年,住建部发布《工程造价改革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取消最高投标限价按定额计价的规定,逐步停止发布预算定额”。经过多地试点,2024年11月26日,住建部正式发布新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确定2025年9月1日为全国实施日。
北京、浙江、广东等地已陆续发布地方执行细则,明确了过渡期安排。山东省明确规定使用国有资金的投资项目必须执行新标准,其他项目鼓励参照执行。
新旧标准的主要区别在于:2013版规范依赖政府定额和信息价,而新标准规定发包人需完整描述工程特征,承包人根据自身能力自主报价。这一转变将定价权真正交给了市场。
02 定额溯源:从计划经济的“圣经”到市场经济的参考
回顾历史,中国工程造价管理长期沿用仿苏联模式的定额计价体系。在九十年代,工程计价完全依赖政府发布的定额标准,厚厚的定额本是行业唯一的“圣经”。那时采用“量价合一”模式——完成某一工程子目所需的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都有明确规定。
2003年,《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实施后,工程量清单计价制度开始推广。这是一种“量价分离”的模式:招标人编制工程量清单,投标人则自主报价。定额并未完全废止,而是从强制性依据转变为参考性资料,对缺乏成本数据的中小企业仍有一定指导价值。未来工程计价领域将出现“清单定额化”和“定额清单化”的双向演进。
03 十大变革:新标准重构行业规则
新《清单计价标准》呈现出九大变革,重新定义了工程造价行业的游戏规则。
1、标准性质根本转变。新《标准》由国家强制性标准变为国家推荐性标准,但其作为市场化计价唯一的国家标准,实际效力并未降低。
2、费用构成重组。取消了规费清单项目,将工程排污费改征环境保护税并进入企业管理费,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分拆后分别计入新人工费和企业管理费。
3、风险分配规范化。新标准以“不得采用无限风险”为底线,对工程计量计价中的风险分担作出梳理,形成新的分担准则。
4、创新三种计价方式。新标准提出了三种清单计价方式,重新定义了三种合同类型,并对清单缺陷责任重新做了划分。
5、强化数据应用。变革了最高投标限价及投标报价法人的计价依据,细化工程价格信息和造价资讯的构成,引导各方积累工程造价大数据。
6、商法融合管控。新标准提出了以合同、法律为手段管控造价的新理念,使全过程造价、合同、法务三位一体,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商法融合协同管理体系。
7、推行过程结算。修改了合同计量规则,将合同计量与施工过程结算环节无缝对接,并简化了结算程序,旨在解决当前竣工结算难、时间跨度长的难题。
8、优化价款调整。将清单重项漏项、特征描述不符、工程量偏差合并为清单缺陷;优化形成了十类价款调整事项,并对每一类事项的计价确权做出了明确安排。
9、强化全过程管控。新标准穿透了从招投标环节到竣工结算环节的所有流程,对全过程价款管理进行了详细规定,增加了大量模板、表格、台账和操作说明。
深化多元解纷。新标准与《民法典》做了深度结合,新增了争议评审新的解纷方式,使合同履约中的争议能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防升级”。
04 企业挑战:投标成本增两成,人才缺口达六成
新规实施后,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承包人必须建立“图纸-现场-方案”三位一体的报价审核机制:投标前需全面研读设计文件、开展现场勘验,并结合自身施工组织能力制定技术方案。
广东省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站的调研显示,此举可能使企业投标成本增加15%-20%,对技术储备不足的中小型企业和挂靠单位构成严峻挑战。人才短缺问题同样突出。既懂工程又懂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达60%以上,这类人才的薪酬预计上涨30%,倒逼高校增设“智能建造”专业。
数据基础薄弱也是大多数中小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他们缺乏类似工程项目数据,难以支撑工程造价计价。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尽快搭建共享平台,整合行业数据供中小企业参考。
05 行业影响:头部企业受益,劣汰加速
新标准实施将重塑行业格局,加速优胜劣汰。
头部企业明显受益。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和复合型人才的咨询公司订单量估计同比增加40%。某央企通过数据模型优化报价策略,中标率提升了25%。
中小机构被迫转型。无技术储备的机构接单量骤降25%,被迫向专业化、细分领域转型。这一变化促使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国际化竞争力将增强。中国工程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项目时,能更快适应国际计价规则,预计“一带一路”沿线项目中标率同比提高18%。
06 未来展望:数字化与国际化并进
未来,工程计价领域将朝着数字化与国际化方向发展。BIM技术的普及将进一步模糊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的界限。通过BIM模型自动提取工程量,结合企业历史数据生成报价,既能保留清单的市场化优势,又能借助定额的标准化框架。
短期看,行业将致力于标准化与数字化并进。2025年底前完成全国计价标准与地方细则的对接,消除区域差异;两年内建成国家级工程造价数据库,覆盖80%以上在建项目。
中期来看,四年内将发布英文版计价标准,服务“一带一路”项目;五年形成“数据供应商-咨询公司-施工企业”的产业链生态,数据交易市场规模突破百亿大关。
长期愿景是实现AI全面渗透。五年后实现报价自动生成、风险智能预警、纠纷自主调解;十年后中国计价标准成为国际工程承包的通用规则之一。
随着2025年9月1日的到来,全国范围内已进入“24版清单计价标准”时代。各省市正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实施细则,北京、浙江、广东等地已发布贯彻意见。这场变革将通过市场化定价机制深化、数字化技术融合以及国际化程度提升,推动中国建筑业从粗放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